喧鬧的漁市拍賣場上,
有漁民在向記者與漁會及長官陳情:海豚太多了,常常吃了他們的漁獲,害大家血本無歸,請政府不要再保育鯨豚了!
平靜的海面上,有一群海豚也在開會: 討論海裡面像鬼魅一般的透明長網子愈來愈多,害親朋好友們紛紛喪命!
鯨豚與漁業的衝突隨著海洋資源的枯竭越遠越烈,人類會傷害鯨豚,鯨豚也會干擾漁民。究竟這樣的衝突有沒有解決的方式,或該怎麼解決呢?
先來談談目前的衝突狀況:就全世界來說,彼此衝突的情形非常普遍,小型鯨豚影響漁業的方式很多,他們會破壞漁具,在鉤子及漁網上盜食漁獲物,並且有時會驅散魚群、或是驚嚇魚群以致不吃餌。常見的代表種類有虎鯨、瓶鼻海豚、偽虎鯨、花紋海豚、及太平洋白側海豚…等。此外大型鯨(例如大翅鯨等)偶而的誤入或糾纏網具,不但白白喪命還同時造成漁民高額網具的毀失。漁業誤捕小型鯨豚的情形也十分嚴重,例如:北太平洋的流刺網主要的捕獲對象是鮪魚、鮭魚等。但設置的網具長約50公里,所以經常誤捕其他的的海豚、鯨、海龜、海鳥…等。而我們常吃的鮪魚罐頭,這種大型圍網漁業也常因為海豚和鮪魚會聚集在一起活動,所以以海豚做為尋找鮪魚的指標,在下網捕撈鮪魚時常會連同一大群海豚一起捕獲,間接造成許多海豚的傷亡 (DOLPHIN SAFE 認證鮪魚罐頭)。
而這些衝突是怎樣處理的呢?以鯨豚偷吃漁民的漁獲物或干擾漁業而言,早期部分國家是以直接大量撲殺,但是效果短暫且有限,或是使用各種嚇阻的方式如槍彈,小型炸彈,水中播放虎鯨聲音,布條…等但不是無效就是短暫。另外,科技的進步發展了一些高科技的鯨豚趨避裝置:從八零年代興起的AHD(Acoustic harassment device),藉由巨大且低頻的噪音來迫使鯨豚或其他海洋哺乳類(如海豹)等不會去偷吃箱網所飼養的鮭魚。但會影響到其他非目標的海洋哺乳類的生活而引起使用上的討論。另一方面,這種AHD裝置也可以避免大型鯨類誤觸定置網,但效果會慢慢減弱。第二種聲音趨避裝置為『pinger』,每隔幾秒發出固定高頻的聲音,在長長的流刺網上面每一百公尺左右掛上一個,這一連串的pinger就像是施工公路旁的黃色警戒閃燈,警告鯨豚小心危險,避免被流刺網誤捕。但是這樣的裝置,並沒有辦法有效的驅趕想要偷吃漁獲的海豚,甚至會有『晚餐鈴』的效果,聽到就知道食物在哪了!整體來說,所以針對漁業的損失,在沒有有效方法的對付鯨豚的情況下,則有政府給予低價的補助。而在漁業誤捕的情形下,政府與民間組織透過徹底的科學研究,並補助漁民改善漁具,加裝驅避裝置或是刻意讓海豚能先逃生來減少不必要的混獲。
在台灣,也有許多的專家學者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研究並探討解決的方法,早期周蓮香教授在進行初步的台灣鯨豚資源調查時。同時也訪查了鯨豚對漁民干擾的初步情形,有關鯨豚對漁獲造成的損失,漁民反應主要為「搶食漁獲」及「驚嚇漁群」,其他如「毀損漁具」及「妨礙作業」等。但是,偶而鯨豚出現可有助漁場發現。2001年,台大新聞所王昶閔同學對於『鯨豚與漁業衝突—台灣鯨豚保育的爭議』做了一個平衡性報導的論文,同年屏科大熱帶農業研究所祈偉廉先生公布進行了兩年調查的『澎湖縣漁業與鯨豚類動物之關係』論文發表,瞭解澎湖當地不同漁法被鯨豚干擾的情形,以延繩釣最為嚴重。接續並有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賴昌宏同學在澎湖進行『海豚驅離之聲學方式可行性研究』,設計類似AHD等裝置進行測試。同時,海洋大學漁業科學系的陳俊德老師,也接受農委會委託進行『台灣沿近海延繩釣漁業海豚危害減少之研究』,試圖尋找驅趕海豚以減少漁民損失的方法。在此段時間中,台灣大學演化生態所鯨豚研究室在周蓮香教授帶領下,持續接受農委會委託進行『台灣沿近海鯨豚意外捕獲評估』、『宜蘭縣沿近海漁業活動與鯨豚之衝突評估』等相關研究,透過研究生葉權德等長期的努力調查,希望能更清楚的釐清宜蘭當地哪些漁法在哪些季節會遭到海豚的干擾,及實際損失的經濟價值,在提供政府在保育政策上實行的參考依據。同時農委會也將委託研究單位評估台灣海域鯨豚主要種類的族群數量,唯有我們能夠瞭解愈多的事實,才能欲有效的解決問題。
鯨豚與漁民,一定要是衝突的嗎?其實是有合作捕魚的可能性!
在非洲的毛利塔尼亞沿海,漁民發現魚群時會用長棍敲打海面,海豚們會幫助漁民將魚群趕入網中,這樣的關係維繫著當地的漁業經濟,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原本相互合作的好朋友,因資源的不足開始反目成仇,漁業資源枯竭造成人與鯨豚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其實才是我們最大的挑戰。目前我們只能期待,藉由政府與民間的輔導政策與溝通,能暫緩且減少這樣的衝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