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6幫兒童週刊陸續寫了一些鯨豚簡介 當時960期,現在已經1600期了! |
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你真的瞭解牠嗎?
認識幾年的抹香鯨再度洄游而來,習慣不改的游近船邊,大家都好開心,好珍惜!
有人問: 是不是太近了? 是不是週遭太多船了? 賞鯨的規範在哪裡?
這話好像質疑了海人們,紛紛說: 是牠自己游過來的! 如果不喜歡,牠可以下潛離開~
對,我也看過自己游過來晃來晃去的年輕抹香鯨,我也相信這些船長們業者們都愛護牠。但是我們真的瞭解抹香鯨嗎? 牠不在東岸晃蕩時,會不會去日本? 會不會去印尼? 會不會遇到其他捕鯨或不友善的船隻,讓牠習慣這麼靠近船,這麼對船隻沒有戒心,真的對牠好嗎? 還是滿足我們想要和鯨豚接近的渴望?
看過野望影展 【拯救路納】那隻悲劇的虎鯨寶寶的人,應該還記得片中這些愛與人互動的鯨豚的沒好下場案例,喜歡去找船玩的白鯨被螺旋槳割的傷口,我們從中學到甚麼? 人與野生動物的界線,該怎麼樣去拿捏?
我們要切記的是: 當遊客離開鯨豚群體後,這些野生動物依舊要繼續在大海中生存,依然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
賞鯨規範之所以需要存在,是減少潛在可能對鯨豚的影響,而不是用來限制或不尊重海人的。 幾公尺幾公尺該怎麼做,這是參考的依據而不是絕對。
理想的國度中,專業的船長們應該具備對於鯨豚行為的瞭解: 能夠判斷鯨豚休息時不擾清夢; 鯨豚行進時,船隻側邊平行共游; 媽媽帶著寶寶時,我們多份體貼不要近逼。當看到抹香鯨連續拍尾,陡然下潛,遠離船隻與轉向,大便,呼吸的頻度改變.... 這些都是全球抹香鯨研究確認的線索: 牠可能有情緒了!!! 這時候專業的船長會多點耐心,給牠們多一點時間與空間。
規範之存在是為了讓大家照規矩來,保障優質開船的行為。而對鯨豚好,是讓牠們有安全感常常來,能持續產業的興盛。 規範的訂立,應該是由業者與科學家及主管機關共同討論,而不僅是抄寫各國規範後划個芭樂拳決定。
長期的實際監測,更瞭解鯨豚,才能真正幫助賞鯨產業。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站在第一線的柯師傅
因為有民眾說可能身上有纏繞網具,我們想要嚐試看可否接近然後移除。
當時夏天正在瘋狂的出海與進行中的一個展覽,不知道為什麼我提到了非常的疲於奔命,柯師傅笑笑的看著我說:
其實你有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好好享受吧~
我承認,很多人的夢想應該都是出海追鯨豚,朝夕能與鯨豚一起共處在大海,而我就是老天眷顧的幸運兒。 大概就是這句話陪伴了這麼多年每次出差前後的路途,換個心情,換個態度,就能珍惜當下的生活。
在最近的看到柯師傅的訪談中,提到他早期為了能跑現場記錄,往往都搭乘夜車,節省交通的時間與金錢,只求能真實的在第一線。真的不免感慨: 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 但不一樣的是: 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十年,柯師傅居然就持續不輟的堅持著。後來幾次在反核或是其他街頭活動中看到他架著攝影機拍攝時,除了敬意,心中還帶著默默的安全感,感謝臺灣有這樣的媒體人。
而近年來,柯師傅更盡可能的公開他的記錄,希望對環境運動與保護實質的作為有更多貢獻。不論是在YOUTUBE上傳環境紀錄片,也公開了長期的照片檔案,盼望能發揮傳播的效果。
柯導照片
公視紀錄片平台
柯師傅的書《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出版了好幾個月,斷斷續續的看著不同的章節,卻一直沒有寫讀後感,原因當然就是沒有辦法讀完! 除了書的厚重外,內容是令人相當的沉重。每次看幾頁,就只能掩卷嘆息,對比於生活在河口,農田與海邊的居民,赤裸裸的開發與汙染,就是觸目的破壞。
終於盼到了三月,一場可以親口聽到柯師傅口述書中的事件,他整理了幾個與人們相關的議題: 空汙,地沉下陷...,冷靜緩慢的口吻敘說,聽眾對於穿插影片的場景,沉入其中思考著。
這時侯,我開始理解這本書的重要性,原來都市的人,需要這樣忠實且真實的紀錄,來呈現平常見不到的生活面貌,來反映出如果只追求自我快速與方便的下場。而能對於環保政策與環境運動者一絲絲的理解,擠出一點點的行動。
而看到站在講台,柯師傅的身上,能感覺他傳遞著滿滿的能量,就這樣記錄臺灣的美也記錄臺灣的憂,更持續的走在最前面,一直站在第一線,讓我們跟隨著前進。
這兩場是在有網路記錄的分享會
1/19 金石堂講座
1/23 敦南店講座與胡慕情對談 ~
接下來還有幾場分享會,誠摯推薦
★4/14(六)pm14:00
地點|高雄‧三餘書店
與談|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4/27(五)pm19:30
地點|彰化‧紅絲線書店
與談|蔡嘉陽 (社團法人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前理事長暨現任理事)
★5/5(六)pm14:00
地點|宜蘭‧松園小屋
# 當時有幸見到的網友寫下的鯨奇三貂灣,但我們在福隆近海後來沒有再見到牠~